我是灵活就业者,我是1/200000000
(图片源自网络)
文/小可
“大厂的尽头是滴滴”这是一句玩笑话,但也道出了当下的一个社会现实——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类似“滴滴司机”这样的灵活就业模式。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口达到了2亿,占劳动力总量8.9亿人的22%,甚至有研究预测,2035年中国这一群体将增至4亿左右。
所谓灵活就业,是指有别于传统就业的一种模式,具有临时性、自雇性等特征,我们熟知的滴滴司机、外卖小哥、网络主播等都是这个群体的代表。
在我国,现阶段的灵活就业者以中青年人为主。根据《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的调研数据,灵活就业者中有48.3%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2021年中国高校发布的就业报告更显示,清华大学毕业生中灵活就业比例为13.6%,上海交通大学灵活就业比例为4.6%。
对这一届的年轻人来说,灵活就业可以不必996,不必挤地铁,不被被迫社交,但幸存者偏差可能只让人们看到了灵活就业的表面好处,其下还藏着不稳定没保障、前途难料、个人焦虑等暗潮暗涌。
大林去年10月从供职了3年的猎头公司离职。最近半年,他一直和女友在家备考公务员,成为了今年200万考公大军中的一员。但每到周末,大林就会拖着他满满一行李箱的香水小样去摆摊,除了考公外,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小摊摊主。
大林的摊位在城中某小区门口,因为只租周末3天,他那9平方米的摊位租金是300元/周,出租方给每个小摊提供了统一的木制桌台,清一色搭了雪白的顶棚。当时,大林选中这里就是觉得这个市集的调性比较时尚,加上周围的小区住户偏高端。“我不想为了挣钱去卖那些很low的东西,所以还比较看重整体的环境和氛围。”
卖香水小样之前,大林还卖过配饰和袜子,但卖配饰的竞争者太多了,袜子则无人问津,经过几番调研后,他最终把目标定在香水小样。很多女生都喜欢香水,但动辄几大百50ml一瓶,价格贵不说,同一个味道闻久了就免疫了,偶然间他发现了香水小样这个市场,“实惠又方便携带,同样的价格顾客可以入手多款香”。
因为涉及商业机密,大林没有透露每支香水的进货价,据说生意*的时候,他一天可以净挣2000元左右,但如果遇上刮风下雨或者疫情限制,租金就等于打了水漂。
他很少再去回忆那3年虽然稳定但频繁加班的猎头生涯,但也不是说就要把摆摊作为长久之计,更多可能是兴趣使然以及他骨子里的“商人”的基因作祟——大林的父亲在老家县城拥有一个食品加工厂,虽然一直很抗拒回老家,但大林总觉得,可能那个工厂才会是自己最后的归属。
一边考公考教考研希望能上岸,一边又放弃稳定的工作宁愿为了兴趣而“灵活就业”,这一届年轻人在矛盾中摸索着前行,他们好像很少去谈理想,谈人生,只是用一次一次的选择来表达:在这个饿不死人的年代,世上有的是可以让自己更自在的路,未知才是乐趣所在。
李娟前10年的工作履历都是跟大厂绑在一起的——一毕业就进了深圳富士康总部做HR,后来和老公一起回老家重庆后进了京东做行政。直到前不久,她说实在受不了大厂频繁加班内卷严重,自己没有精力照顾家里的两个孩子,于是辞职后加入了一家相对轻松的本地小公司。
话虽如此,但很快,李娟就把她的业余时间投入到一个新加入的线上消费平台了。首先发生变化的是她的朋友圈,此前不发或很少发圈的她,现在几乎每天平均发布10条以上,内容大多围绕健康生活、身心平衡、自用推荐、自我学习和心灵鸡汤等构成。
是的,她加入的这个线上消费平台就是我们俗称的微商。在从大厂逃离之后,她选择了成为数千万微商群体中的一员。
在中国,每69人里就有1个微商。虽然已经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了,但对李娟们而言,大厂有大厂的难捱,小公司有小公司的无奈。给人打工,永远都有一份不确定性;而自己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又太低,于是乎把自己工作之余的灵活时间交给一个灵活的行业。这也不失为灵活就业的一种新形态。
她的工作时间通常集中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段。发朋友圈推荐产品、给已经失联的老同学和老同事打电话,也会积极参与线下的各种聚会,本来是希望有更多时间可以照顾孩子的她,在加入这个圈子后,反而好像更忙了。
“我觉得更有安全感,内心更笃定了。”她说,就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而言,她感觉自己逐渐调整了一些认知,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少了很多,心灵的成长或许已先于财富的成长让她感到了满足。
对像李娟这样的中年职场中人而言,灵活就业不是要丢下原本已经握在手心的东西去抓一个不确定,而是想办法如何将手摊得更大以便抓住更多的东西,在本职工作之余开启的第二人生。对她而言,这不亚于新生。
网红博主,可能是灵活就业这个语境下最容易想到的一类群体之一。Mica的身份就是这样一个网红博主。
因为先天条件很好,Mica早前做过一段时间平面模特,后来进入媒体成了一名记者,再后来,为了生孩子辞了职,孩子1岁的时候又和老公离了婚,摆在她面前的一副好牌好像被打得稀烂。
彼时,自媒体公众号作为一个个体的商业平台正处在上升期,Mica便顶着“辣妈”的头衔一头扎了进去。
她先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入手,分享时尚心得和育儿经验,同时也没有放弃之前积攒下来的人脉资源,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种线下的时尚和育儿类活动。很快,她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网红。
渐渐地,开始有本地生活类品牌向她递来橄榄枝。她还记得自己接的第一个业务是为一家做珍珠饰品的公司写公号推文,费用是2000元。再到后来,她的客户越来越多名头也越来越响亮,星巴克、京东、迪士尼……每一篇推文的报价,也涨到了10000元。
那真的是*也是最忙的一段时间,Mica的公众号上,每周都有2-3篇广告推文。她白天转场于不同的活动现场以保持曝光度,夜里就独自坐在电脑前写作编辑排版。
但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自媒体公众号开始走下坡路,视频类平台异军突起。Mica开始自学视频制作,也尝试着跟品牌合作线上直播带货模式,但这一切,似乎都没有让她坐在电脑前打字更得心应手。
沉寂了5个月后,有一天,Mica突然跳出来宣布,她推出了自己的服装品牌,转型成了服装设计师的她,推出的第一件单品,是一款极简约的白衬衣。对转瞬即逝的变化,Mica想得很通透,“愿意的被领着走,不愿意的被拖着走”,既然都是要往前走,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走。
在这个变化才是王道的时代,每一个主动选择和未来对弈的人,都是真的孤勇者。
在小红书里搜关键词【灵活就业】,推送的内容绝大部分都跟买社保有关。显然,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工作可以辞,世界可以看,但社保千万不能断。
得知陈乐从公司辞职后准备转行做自由摄影师后,陈妈妈的八百里追命电话就一天接一个,内容都围绕一点,自己干可以,但社保一定要买。
“自己怎么买社保?”这题对陈乐来说完全超纲,哪怕在公司的时候,他也连自己每月需要扣多少社保费都不是很清楚。但现在没有了公司托底,所有的事都必须自己办理。
“先不买,以后再说吧,说不定哪天就回去上班了呢”,像陈乐这样想的灵活就业者不在少数。据《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的调研数据,灵活就业者未缴纳任何险种的比例达到35.4%,而正式员工仅为4.5%。
陈乐花了一天时间打电话查资料后才了解到,原来个人购买的社保分为“城镇居民社保”和“灵活就业社保”两种。其中,前者的缴费金额低,但对应的保障和权益有限,而灵活就业社保权益则等同于在职职工社保。
知道了买什么,下一个问题是怎么买,想想可能要准备的一大堆资料,还有社保局乌泱泱排队的人,陈乐觉得很头痛。好在这个时候他在小红书上看到有人说,通过支付宝或者微信,都可以在线购买社保。
关于灵活就业,官方的措辞从最初的“支持灵活就业”,到现在的“保障灵活就业”,相关政策的推进完善可见一斑,果然仅仅10分钟的操作,陈乐就在支付宝上完成了当月的社保缴纳。当看到缴费完成的页面时,陈乐觉得,自己和其他早九晚六的上班族们没有任何不同。
1年前,阿霖还是一家线上教培机构的一名业务培训BP,一夜之间双减政策将她打落尘埃,成为了众多线上教育机构裁员名单中的一员,就此加入求职大军。
找工作3个月的经历让她深深感受到了年龄和职业的焦虑,过往的经验不再是优势,年龄和家庭让她在当前大环境下的求职变得异常艰难。
和她有相似遭遇的还有去年毕业后就在家“躺平”大半年的关熊和嘉嘉。对文凭不好不坏,也没有任何经验和资历的他们而言,找工作难,找一份心仪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既然既往的技能或学历用不上,那干脆去学点什么技能吧,绝大部分处在求职空窗期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念头。阿霖看上的是“收纳师”这个行业。在交了8000多元的培训费后,她即将开始对收纳师这个职业的系统学习。关熊和嘉嘉则是一个报了一门5000多元的声音培训课,一个则是报了一门教写作变现的课程。
双减之后K12教育销声匿迹,各大头部机构纷纷宣布加码职业教育。有数据调研说,今年我国职业教育培训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0亿元。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只增不减,相关利好政策频出,为职业教育赛道上的选手们铺开了亮相“红毯”。
对像阿霖这样的准灵活就业者来说,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赛道好像让他们看到了机会,“收纳师月入十万”、某零基础学配音课程也打出了1500元的时薪。这很难不让人心动,但其中的坑在哪里,可能只有跳入池中的人才会清楚。
但很显然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有越来越多新的职业被发展和培训出来,并微妙地嵌入到正在进行的时代里,不甘于躺平的人们在努力学习着,如何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工作方式日趋多元化,灵活就业的形态在未来发展可能会远大于今日想象。尽管目前还有诸多问题摆在眼前——如行业标准的缺失、税法的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等,但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更重要的,人们的意识正在改变。
最近,国内疫情再起波澜。一张写着“比疫情更可怕的是,你有了疫情的心态”的海报在朋友圈热传。人们预测,疫情下或有8亿人负债,2.07亿人失业。不管现在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珍惜并加倍努力。
这是一碗浓烈的鸡汤,却又道出了真正的现实。把所有的不努力、不用心、不成功都归咎于疫情,有没有疫情自己都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拒绝消极心态,迎难而上,为可能尽所能,又何必会在意疫情。
疫情之下的灵活就业也是如此。它并不全是失业的无奈,也有自主和自由,更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如果,你本来就有一身本领的话。这是一个*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种种不确定中,主动拥抱变化可能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